资讯口碑大爆,观众大骂:装X失败!
首页资讯公告口碑大爆,观众大骂:装X失败!

口碑大爆,观众大骂:装X失败!

在平遥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有部电影口碑都爆了。

平遥影展场刊评分3.5(满分4),拿下第一。

烂番茄媒体评价高达89%,虽然只有9家媒体,但不乏国外知名影评人(Top Critic)打出高分。

图片

图片

然而国内一公映,观众懵了。

有观众评价“装X未遂”,还有网友直呼“狗X”……

上映当天还有个热搜 #河边的错误 看完不走

为什么不走?

因为,看不懂。

图片

这片都有余华老师的原著打底,连张艺谋都没搞成功。

这次到底是改编成功,还是公映翻车。

今天探长跟你聊一聊。

图片

「河边的错误」

01

不要精神内耗自我怀疑

很多人看完《河边的错误》,都不愿离开电影院。

好像等的足够长,片尾的字幕就会给出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

让观众不愿离开电影院的影片有两种:

一种是让人回味无穷,影片虽然结束,但它的力量仍在延续……

一种是影片本身表达有问题,让观众摸不清头脑。

相信探长,看不懂的话,不要精神内耗自我怀疑。

如果一部电影播放完,观众需要阅读大量的解析和解读才能理解电影的话。

那不是观众的问题,而是电影的问题。

至于河边的错误到底是什么,导演魏书钧很坦白:

“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

图片

图片

原著作者余华老师

《河边的错误》其实算是一部文艺电影。

相比于类型片和商业片,有问必答,有仇必报的“让观众爽”的套路。

艺术电影往往只提出问题,最后不会解决问题,也不会给出明确答案。

这就让许多观众难以接受。

图片

影片有很多地方影片表达地很含糊,需要结合原著才能理解。

《河边的错误》探长刷了很多遍,也仔细阅读了原著。

尽管片子有问题,但原著试图表达的意义还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希望下面的深度解析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部电影。

!!!以下内容有剧透!!!

02

深度解读-凶手·手法·动机

相比于原著,影片确实给出了比较清晰的答案。

首先。

死了几个人?

很简单,4个人:

幺四婆婆、诗歌老师王宏、理发师许亮、小孩。

其中。

杀害幺四婆婆、王宏、小孩的都是一个——疯子。

理发师许亮,是自杀。

虽然马哲后来心智逐渐失控,无法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但恰恰在他超现实的梦里,影片告诉了观众真相。

请记住这句话

接着是第二个问题。

>>>>疯子是怎么杀害他们的?以及动机是什么?

先说幺四婆婆——她死于和疯子之间畸形的关系。

死于疯子的失手。

图片

这一点需要结合原著。

在影片中。

马哲在房间里发现了鞭子以及天花板上的鞭痕。

但挨打的不是疯子,而是幺四婆婆。

在马哲梦中,幺四婆婆自己趴下,自愿受鞭打,还说“可惜只能死一次”

图片

在原著中。

幺四婆婆和疯子畸形的关系表达的更为充分。

她把疯子当成儿子(原著还有让疯子吃奶的段落),甚至当成丈夫。

同时还暗示了她有一定的受虐倾向(与其说受虐,不如说享受有丈夫的状态):

“‘他打我时,与我那死去的丈夫一模一样,真狠毒呵。’那时她脸上竟洋溢着幸福的神色。”

影片中的下跪,则将老人迷恋在当时见不得人的SM,表达地更为明显。

但疯子呢?疯子哪懂什么SM?

在他的眼中,鞭打是种互动,每鞭打幺四婆婆一次,她都会发出愉悦的呻吟声。

她可能甚至在之前的“互动”中提到过那种痛苦到濒死的快感,所以疯子才会下手越来越重。

直到最后这一次……

第二个受害者是诗歌老师王宏。

有人说他是自杀,因为他带了遗书。

但他自杀为什么还要约相好铃?在她面前自杀么?

不,因为他没想自杀。

他本是想和铃做诀别,他带的是“诀别书”,而非“遗书”。

图片

诀别书中有提到“只有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但我食言了”

影片中还有一个靠近他的主观镜头。

这都说明他并非想自杀,现场还有第二个人(明显不是铃,铃在家)。

至于他和铃的关系,影片并没有明说。

他们可能是婚外情(铃是小三),也可能是师生恋,总之是那种,在那个年代,见不得家人见不得同事,见不得光的关系。

错就错在他选择在河边和铃诀别。

疯子没了幺四婆婆,也会找人来代偿之前的“互动”,在疯子的认知里,河边就是“互动”的地方。

疯子在河边寻找幺四婆婆,宏在河边等待情人。

那条河,见证了一场错误的相遇……

见不得人的SM,和见不得人的地下情,都被一个疯子在河边毁灭。

第三个是小孩。

有路人看了疯子的照片进行指认,这场凶杀,板上钉钉。

但疯子的动机呢?

不是因为疯子要灭口(疯子是真疯,没什么复杂的心思),而是因为疯子想跟他玩。

影片开头就提到,孩子们会向疯子扔石头,而疯子一点反应都没有,“好像没有砸到他身上一样”。

所以,在疯子的认知里,拿石头砸人,和鞭打幺四婆婆一样,也是一种“互动”

而这个孩子,很可能之前就砸过疯子。

所以孩子转过身,一脸放松和嬉戏的神情说:“原来是你啊。”

但这次,疯子又在河边犯了错。

事实上,小孩被他自己原本对疯子的恶意所毁灭……

影片在超现实的梦里交代了所有真相。

但这也正是让观众迷惑的原因,明明是梦,却是真相。

观众不愿相信。

就像马哲一样,明明幺四婆婆案凶器、指纹、血溅都很一致,很明确,凶手就是疯子。

就是这么简单。

但马哲不愿相信,“这么寸”

他是一个严守原则,讲求证据的人。

真相对于他来说,需要有作案时间,作案动机,作案手法,和最终证据,缺少任何一个,真相都不是真相。

“真相”很简单,但如果你只想要上面这些表层的真相的话。

那这部影片将毫无意义。

余华在原著的后记中写到:

“事物总存在两个以上的说法,不同的说法都标榜自己掌握了世界真实”。

马哲想给自己一个说法,给自己一个真实。

他对自己内心想要的真相偏执和疯狂。

这也直接引发了理发师许亮的死。

许亮被判流氓罪入狱8年,但“真相”是有人作伪证,他做到第7年就被放了出来。

他不是流氓,这是“真相”。

但他已经知道,他的“真相”不重要。

就像原著里写的“我从来不相信别人会相信我”

从他的言行举止,我们就能看出他当年对“真相”的挣扎。

他辩解过,申诉过,哭喊过,但无济于事。

最后审判出的“真相”就是他是流氓。

从那以后,他就变了。看似狡猾,实际是卑微和绝望。

所以他会说“不是我干的,但这不重要嘛”。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嘻嘻哈哈,但内心却在滴血。

他有异装癖,在那个年代没人会接受这种东西。

所以这次他不要真相,不想自己的事情被揭穿,只想略掉流程,快点被定罪。

但他遇上了为“真相”执拗的马哲。

拗不过,于是他想体面地死去,所以他服安眠药自杀。

图片

但马哲把他给救了。

所以他对马哲是复杂和矛盾的:

一方面他感恩马哲的救命之恩,只有马哲在生死关头,在领导、护士、医生都不敢负责等待家属签字的时候,敢为救命签字担责。

所以他亲自跑去给马哲送锦旗。

本应该送给医生的“救死扶伤”却送给了马哲,何其讽刺。

但另一方面,他恨马哲。

为什么马哲非要为了他自己想要的“真相”,让所有人都知道许亮最想藏的秘密?

在那个年代,一个公开的异装癖,无异于死刑。

所以他“计划好了”,戴上他喜欢的大波浪,一跃而下,正好砸在马哲的车上。

图片

许亮死后,马哲开始动摇。

马哲越发接近自己想要的真相,揭露越多别人不愿公开的秘密,越促成了别人更多的污名和死亡……

幺四婆婆的鞭子、宏的情人、许亮的大波浪,这都是在当时难以被接受的东西。

如果他听局长的话直接定罪结案,就不会有后面的案件。

他们也许就不会死。

>>>>那么,马哲到底得没得过三等功?

马哲如此执迷真相,一是因为他本身是个好警察,二是因为他想为集体争光荣。

他坚信,自己在云南立过三等功。

但①家里找不到勋章,②“这边没记录”,③云南的朋友也说从没有(还说他整天醉醺醺)。

这些客观的线索都足以说明,他没有得过三等功。

为什么他就坚信自己得过三等功呢?

因为那是他想要的“真相”。

现在单位需要评先进集体,他可能也觉得自己在云南的时候,应该得三等功。

但从他打乒乓敢杀领导的高球来看,他不会拍马屁,不会圆滑。

所以很可能,在云南他确实有资格也有机会得三等功,但领导没有给他。

这成为他一个心结。

所以,困兽犹斗,成为一种常态;

求而不得,成为一种执念;

这种执念最终取代事实,成为一种“真相”。

>>>>那么,马哲是什么时候疯的?

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马哲的“疯”不同于疯子的“疯”,马哲是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他的执念。

从马哲记得自己获得过三等功那时起,他就难以分辨真假了。

可能是他出现幻觉,也可能是他的记忆逐渐被他想要的“真相”所覆盖。

图片

图片

比如刚开始,马哲老婆头发明明是直的,但到后来却成了“大波浪”。

因为“大波浪”逐渐成为他查案的重要线索。

所有大波浪,都是嫌疑人。

以至于最后,许多女人在他眼里都是大波浪,包括他老婆。

图片

图片

所以他会看到拼图是完整的,明明自己扔掉了一部分。

以及他在老婆面前抽烟喝酒,刚正不阿的马哲会在怀孕的老婆面前做这种事?

都不是真的 。

在照相馆他发现路人照片里有疯子,以及在饭店看到疯子狂笑。

这些也不是真的。

图片

所以他记得自己开了4枪。

第二天检查却发现枪里还是有7发子弹(3颗被剥落后,没有画面,但有4颗子弹被剥落的声音)。

影片从暗示到明示,都在告诉观众,马哲已经分不清真假。

图片

图片

最后他在河边杀死疯子是真的。

因为这个疯子身上还穿着病号服。

图片

这时,马哲的身份也发生了质变。

他在河中浅下又浮起,就像那疯子一样。

马哲和疯子的灵魂在河中交融。

疯子穿上他的衣服,成为“马哲”。

马哲从大队长变成了一个杀人犯。

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了疯子。

“真实”毁灭了,取而代之的,是马哲想要的“真相”。

图片

>>>>那么最后,他的儿子是智障么?

这一点,影片的暗示已经很明显。

虽然医生说只有10%的可能。

但马哲儿子洗澡时,把玩具丢在水中衣服上的动作和疯子一模一样。

影片很残忍的告诉你,孩子,是个智障。

马哲摆脱了疯子,但没想到,他要抚养一个“疯子”。

继幺四婆婆的鞭子、宏的情人、许亮的大波浪之后,马哲也有了一个难以被社会接受的东西。

一个智障儿子。

命运,何其讽刺。

图片

命运,就像马哲的车牌号一样,31415,是圆周率,无穷无尽。

它不是一个常数,和命运一样,没有准确的答案。

用余华老师的话说:

“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

图片

03

命运的嘲笑

但我现在要告诉你,上面的所谓“解析”只是一种猜测。

上面的问答其实都是逻辑陷阱。

比如。

与其问,马哲的儿子是智障么?

你更应该问——

马哲的孩子打掉了么?

疯子真的被马哲打死了么?

最后马哲被授三等功是真的还是假的?

疯子明明没有攻击他,他却突然把疯子打死,马哲难道不应该收到法律的惩罚?反而荣获了三等功?

图片

图片

最后一个段落影片的光线色调都变得明快和温馨。

和之前的画面感觉格格不入,显得失真和梦幻。

那么有没有可能,这些都是马哲的想象?

现实中,马哲沉溺于河中,这些都是他濒死的幻想……

一年后的孩子根本不存在,现实中他的儿子可能早已被打掉。

图片

图片

既然已经知道,云南的朋友说马哲整天醉醺醺。

那么,马哲是不是早在云南,早在认识妻子之前,就已经分不清哪是真,哪是假?

马哲是什么时候开始疯的?

他的妻子是真的么?

疯子是真的么?

还是马哲,其实就是那个疯子?

“任何一个命题的对立面,都存在着另外一个命题。”

原著更为精妙,你甚至无法确定凶手是否只有一个人。

图片

图片

现在,你会发现“真相”忽然又变得遥远。

它就像π不断出现的下一个数字,忽大忽小,无尽且无常。

这才是影片的意义。

客观的真相就是马哲梦中着火的胶片摄影机,已经成为灰烬。

马哲还死死的保住,真相明明就在胶片里,但他不可能看到。

退一步讲,即使他看清了客观的真相,他会相信么?

实际上,不止马哲,我们每个人所坚信的真相,都不是客观的,而是我们自己最想接受的。

河边。

是婆婆的嘲笑,宏的嘲笑,疯子的嘲笑……那都来自命运的嘲笑。

图片

图片

图片

其实影片开头早就定下了全片的基调。

开头字幕“我们理解不了命运,因此我装扮成命运,换上了诸神那副糊涂又高深莫测的面孔”,出自加缪的《卡里古拉》,表达了人类面对命运的狂妄和愚蠢。

片头带警帽的小孩即对应马哲。

他不断搜寻,以为打开门就可以找到躲藏的同伴,如同马哲以为自己可以找到真相。

却不想门后是残垣断壁,更加无序和混乱……

图片

比起影片。

探长更喜欢原著最后的荒诞。

原著中,马哲最后杀了疯子。

局长为了帮他脱罪,教他在医生面前答非所问。

耿直正义的马哲岂会靠装疯卖傻钻法律的空子?

但在医生一次又一次重复的提问下。

马哲终于撑不住了,他答非所问。

局长和妻子笑了,以为他终于可以骗过医生。

但没想到他的回答越来越离谱,直到医生说:

“让他住院吧”。

马哲是成功骗到了医生,还是真的疯了?

局长和妻子目瞪口呆。

观众和读者觉得荒诞和可笑。

每个观众都怀揣着自己得到的真相和答案,觉得自己懂了,但其实还是那句话:

事物总存在两个以上的说法,不同的说法都标榜自己掌握了世界真实。

可真实永远都是一位少女,所有的理论到头来都是自鸣得意的手淫。

图片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犯罪悬疑电影《拯救嫌疑人》重庆路演 观众盛赞“非常过瘾后劲十足”
下一篇
48岁何润东新剧和小12岁女星演情侣,被网友嘲:当代西门大妈

评论

共 0 条评论